在對“互聯網+教育”眾說紛紜、眾想難猜的時候,想象一下,未來的學校什么樣?全國政協副秘書長、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說:“未來學校會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學校的概念會被學習社區的概念所取代。”
未來的學習共同體,它會有一個一個的網絡學習中心和一個一個的實體學習中心,共同構成一個學習社區。而教育就是應該讓我們的學習中心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讓所有的人在學習中心都能夠找到自己、發現自己、成為自己。
一、個性化學習,成為你自己
發現自己、成為自己,需要個性化的學習。智能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為突破個性化學習技術帶來契機。而認識教育主體、如何構建未來學習環境以及如何實施未來教學是實現個性化學習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國教育當前。
當前我國教育亟須解決的難題是,教育情境可計算、學習主體可理解與學習服務可定制這三大核心科學問題,突破人機新型學習環境、學習數據感知與融合、教育場景邊緣計算,數字化環境下的學習機理、數據驅動下的學習者建模與分析、學習者群體動力學,資源供給、精準服務、智能導學等關鍵理論與技術,實現教學差異化、學習個性化、管理精細化以及服務智能化等。
尤其是數字校園普遍普及的時候,大數據、人工智能為課堂教學、教學報告等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分析與教學反饋。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速課網為廣大教師群體打造了輕便型線上移動教學課堂,結合AI智能技術,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反饋教師教學效果,為教師教學質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二、認識新學生,認識新教師
互聯網發展迅猛,微課、慕課等在線開放課程,以其超強開放性、課程豐富、教學手段多樣的特點被廣大教師所熟知。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在線教育創新,以互聯網技術探索解決中國乃至更大范圍的教育問題,已成為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
教育新時代,學生在變,教師也在變。教師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從處于中心地位的教授者變為指導者、陪伴者等,而且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多了一種“教師”——人工智能助教。未來的教育將進入教師與人工智能協作共存的時代。教師與人工智能將發揮各自的優勢,協同實現個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和終身的教育,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可以讓教育知識、心理知識和社會知識等以精確的方式呈現。那些看不見的隱性學習過程,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加以顯現。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連接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環境,教育將更開放,泛在學習會逐漸成為基本形態。
總而言之,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型技術在學校教育中已經有積極的應用。革新教育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教學,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真正落實好發展好教育。